我是彪彪,喜歡到處走走吃美食,看看風景拍拍照,用文字和照片記錄走過的足跡。旅途中,從一人到兩人,再從兩人到三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活記錄,每篇文章都能回味過往。但我也常常喜歡懶廢在家,我的生活跟多數人沒有不同,只是想用文章記錄生活並與你分享。( 更多關於我 )
【金門金湖景點】瓊林聚落 | 金門現存最大的古厝聚落
瓊林,舊名平林,位於金門金湖鎮,從地理位置來看大約是在金門本島中央,因為地勢較低,林木茂密,若從四周較高之處俯瞰,像是被一整片樹林覆蓋,據《瓊林蔡氏祖譜》序文所述:「遠望森然若蓋。」意即遠遠看,這個地方很像用森林的蓋子蓋住一樣,因此稱之為「平林」。
明朝中葉以來金門人屢屢登科,人才輩出,尤其是平林一里中第人數最多。明熹宗天啟年間,皇帝垂詢朝中官員蔡獻臣本籍,蔡獻臣答金門平林,由於平林此地出了相當多文武官員,皇帝認為「平林」二字過於普通,逐而賜名為「瓊林」,而瓊林這個地名就這樣世世代代流傳下來了。
瓊林聚落以蔡姓居民為大宗,是金門最大的古厝聚落,過去時常與南方的陳坑人發生械鬥,因而成為世仇,金門最大的陳景蘭洋樓有一部分也是因為瓊林蔡姓人家而建立。
這裡有許多彎彎繞繞的小巷,很多民宅裡也都還有人居住,探頭望入巷內,讓我想到了韓國的北村韓屋村,也是如同這樣的感覺。
路邊遇見正在剝蚵仔的老奶奶和老爺爺,他們仔細地將殼裡的肉挑出,動作迅速俐落,絲毫不拖泥帶水。隨意和老奶奶聊聊天,她說從小就住在金門從未離開過 ,是個道道地地的金門人,聊著看著想著,這會不會是當地長輩一天裡較能消遣時間的事情呢?
瓊林蔡氏家廟
其實瓊林原以陳姓為大宗,南宋初年,蔡十七郎入贅平林陳十五郎家,成為了瓊林蔡氏始祖,之後子孫繁衍,開枝散葉,迫使陳氏族人遷居陽翟,蔡氏就成了瓊林的多數人家。上圖的「瓊林蔡氏家廟」為蔡十七郎所居舊址,原本是座草屋,後來子孫各自發達,於清乾隆35年(1770年)才把草屋改建為家廟,用來安置歷代祖先牌位,瓊林人也稱此為「大祖厝」。相傳此家廟位於聚落中心的牡丹穴,在象徵富貴的牡丹穴上蓋家廟,能保佑後世平安昌順。
蔡氏家廟建立至今已數百年,其中的一磚一瓦,一樑一柱,皆走過興衰起伏,門扉上的兩尊門神是民國23年(1934年)大陸工匠藝師的作品,最近一次修復工程應為民國83年(1994年),經歷數十年的風吹日曬,許多地方已斑駁脫落,幾乎快看不見從前的樣子了。
蔡氏家廟裡除了安置始祖蔡十七郎公到五世靜山公的牌位外,歷代考取功名的35位先賢亦可入祀,每年春節農曆二月初七及秋季十月初六蔡氏族人皆會於此進行祭祖活動。
在祖龕的正上方,除了有兩塊大大的進士匾額外,中間亦有一塊綠色的匾額,雖然顏色已脫落,但依稀可見上頭寫著「鄉賢名宦」以及蔡貴易、蔡獻臣及蔡守愚三位蔡氏先祖的名字。蔡貴易官至浙江按察佐司,與官至南京光祿寺少卿的蔡獻臣為父子,蔡貴易與蔡獻臣亦有「父子進士」之美譽,而蔡守愚則是蔡獻臣的堂兄弟,官至雲南布政使司,三人同任明朝官職,在當地名聲響亮,因此於匾額上齊名。
另外,這座家廟最引人注目的應該就是左右兩側牆上「忠、孝、廉、節」四個字了,可視為蔡氏族人的祖訓。
清朝的禮制規定,公侯以下官爵的宅第只能以黑色為基調,因此可以看到梁柱與門扉都刷上了黑色的漆,在黑色基底下方點綴了紅漆,紅黑相配看來更有肅穆之感。本座家廟建築是採用中國傳統建築工法,以木頭卡榫相砌而成,可惜常年缺乏修繕,無論是樑、檁或斗拱皆可看出表皮漆面已漸漸凋落。
在這兒除了欣賞中式建築工法厲害之處,也可見華人在建築上的裝飾藝術,精細且繁複的雕刻令人嘆為觀止,在樑上也彩繪出一幅幅忠孝仁義的經典故事,筆法細緻,一直到百年後的現在仍可一探過去風華。
民國26年(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佔領金門,曾利用此地飼養戰馬,民國38年(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則用來當作講習訓練所,從民國40年(1951年)開始的12年間,亦做為國民學校上課使用,民國60年間(1971年)又充作國軍的師部幹訓班使用。身分經歷過多次轉換,最終還是回到了家廟之用。因宗祠具有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於民國74年(1985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瓊林蔡氏家廟後壁風獅爺
這尊鑲在蔡氏家廟後面牆壁裡的風獅爺,主要是用泉州青斗石雕刻而成,這尊風獅爺除了鑲在壁內鎮煞外,藍山咖啡廣告也曾於此拍攝,是金門小有名氣的風獅爺喔!
風獅爺正面即對著此巷道,是為了防路沖而設置的,是用來鎮邪沖煞的辟邪物。
瓊林蔡氏六世及十世宗祠
瓊林蔡氏是目前聚集最多單姓宗祠的村落,現存的祠堂共有「七座八祠」,詳細名稱暫不贅述,其中六世樂圃公宗祠與十世廷輔公宗祠建於同一處,因此雖然有八個祠堂,卻只有七座建築。從正門望之,六世宗祠的窗櫺雕刻精緻,藤文細刻的牆面布上了朱紅綴綠的色彩,門前兩個抱鼓石用來穩固木門的門面,也可顯示富貴的門第象徵,可見過去蔡氏家族顯赫。
▲六世宗祠內部。
蔡氏一至五世先祖皆供奉於蔡氏家廟,六世以降,蔡氏的竹溪公與樂圃公接連登科,於是除了本文介紹的六世樂圃公宗祠外,另外還有一個六世竹溪公宗祠,兩者興建年代未有切確紀錄,但推算約為明朝末年。
六世樂圃公宗祠建立時間比蔡氏家廟還早,保留的匾額是全瓊林最古老的,也是本座宗祠最大特點,其他宗祠的匾額,有些是以此為參考的復刻本。雖然當地居民不多,但宗祠大致保存完好,祖龕上也有香火餘繞,走過一座座宗祠都可看見其實都還是有後世子孫在祭拜。另外,文章開頭有提到,瓊林的舊名為平林,之所以稱為瓊林是由明熹宗賜名,因此可見上圖兩個藍色進士匾額中間的綠色匾額,上頭刻著「御賜里名瓊林」,「御」指的就是明熹宗。
六世暨十世宗祠是一座三落的大厝,「落」為正廳之意,三落的意思就是這座建築向內延伸有三個正廳,前兩落為六世樂圃公宗祠,祭祀著17位蔡氏先祖,而第三落即是十世廷輔公宗祠,祭祀了包括蔡守愚及蔡獻臣等先祖。
十世宗祠門口的牆上刻畫了「茂叔賞蓮」、「和靖咏梅」、「子猷種竹」等典故,茂叔是宋代理學開創者周敦頤的字,周敦頤最有名的文章就是〈愛蓮說〉;和靖是宋朝知名文人林逋,一生未娶獨獨痴情於梅,人稱和靖先生;子猷則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字,《世說新語》裡說子猷以愛竹聞名,都是刻畫文人典故,也跟蔡氏族人屢屢中第有著深深的關係。
▲十世宗祠內部。
從懸掛在樑上的燈籠可知,金門蔡氏主要可分為濟陽派和青陽派,濟陽派是以居住在瓊林的蔡氏為主,子孫繁衍眾多後又陸續遷往別居,而青陽派則是由蔡厝(舊名山兜仔)、安岐、湖尾為代表。金門過去隸屬於福建省同安縣,明朝年間,任職光祿寺少卿的蔡獻臣為濟陽派傑出者,而兵部尚書蔡復一則為青陽派的佼佼者,兩人並稱「同安二蔡」。
原本就居住在瓊林的蔡姓族人為濟陽一派,因此高掛的燈籠上寫著「濟陽蔡」原因於此。
路邊的柑仔店,舊時的店面及擺設,像是記憶裡小時候的雜貨店。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建於清道光20年(1840年),是目前所有宗祠裡最晚落成者,蔡蔚亭經商致富後,獨資白銀三千兩所建成,換算成目前幣值約台幣130萬元,想想之前介紹的睿友學校,陳睿友後世以2萬元委託同宗陳德幸於碧山建造學校,免費供鄰近村落孩童就讀,建造學校花費了2萬元,可見130萬在當時是一筆很可觀的數字。由於興建較晚又耗資不斐,與其他祠堂相較,門面、漆色、雕刻皆保持得較為完整,可視為蔡氏宗祠裡的顛峰之作,目前已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蔡蔚亭是蔡宗德的第七世孫,十一世宗祠原為官衙,也是十四世祖蔡宗德住所,其子為前述提到的蔡貴易,其孫就是蔡獻臣,因為此座宗祠年代較近,「鄉賢名宦」的匾額也保持得較完好,上面的字清晰可見。
建於清道光年間的十一世宗祠,建材選用相當講究,無論是屋頂或祖龕後方的屏風,皆有十分細緻的雕刻藝術,處處皆可見精緻雕工,雕刻之細,令人欽佩。
背對祖龕抬頭望,中華民國考試院頒發的考試委員匾額高掛頂上,在匾額下有一個用紙糊成的「剪刀符」,符內有兩支剪刀、圓球及瓶子,有著「家家平安團圓」之意。
由於聚落環境具地方特色,於民國101年(2012年)以漢人街庄的類別登錄為聚落建築群。
✎後記
金門並非是一個高度開發的城鎮,因此保留了相當多有形文化資產,瓊林聚落的單姓宗祠是一個相當特別的歷史景點,漫步在鎖住時間的古街道裡,縱使曾經生活在此地的人已不在,但探訪過的我們也會是這裡的曾經。若蔡氏始祖蔡十七郎是在南宋初年入贅陳家,那整個聚落可能在北宋甚至更早就已經建起,距今都有千年的歷史了。瓊林聚落最主要參觀的點是「祠堂」,說穿了其實就是供奉神祖牌的地方,因此來到這裡還是要帶著敬畏之心,不要隨意觸碰任何與先人有關的物品才不會打擾先靈休息喔!
瓊林聚落Information
- 地址:金門縣金湖鎮金湖鎮瓊林里
- 相關連結:金門觀光旅遊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