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彪彪,喜歡到處走走吃美食,看看風景拍拍照,用文字和照片記錄走過的足跡。旅途中,從一人到兩人,再從兩人到三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活記錄,每篇文章都能回味過往。但我也常常喜歡懶廢在家,我的生活跟多數人沒有不同,只是想用文章記錄生活並與你分享。( 更多關於我 )
我是彪彪,喜歡到處走走吃美食,看看風景拍拍照,用文字和照片記錄走過的足跡。旅途中,從一人到兩人,再從兩人到三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活記錄,每篇文章都能回味過往。但我也常常喜歡懶廢在家,我的生活跟多數人沒有不同,只是想用文章記錄生活並與你分享。( 更多關於我 )
我是彪彪,喜歡到處走走吃美食,看看風景拍拍照,用文字和照片記錄走過的足跡。旅途中,從一人到兩人,再從兩人到三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活記錄,每篇文章都能回味過往。但我也常常喜歡懶廢在家,我的生活跟多數人沒有不同,只是想用文章記錄生活並與你分享。( 更多關於我 )
對台灣人來說,丸莊醬油並不陌生,是一個從小吃到大的味道。1909年在雲林西螺發跡的丸莊醬油,可謂是百年品牌,從最初的市場叫賣一直到品牌創立,堅持手工釀造的醬油深植在西螺人回憶裡,也是當地相當具有特色的名產。
▲觀光工廠內販售了相當多丸莊產品。
一百多年前,尚於日據時代,丸莊醬油創始人莊清臨以扁擔扛著自釀醬油在市場叫賣,「醬油臨仔」的好品質在當時已做出口碑,1909年正式創立「莊義成醬園」,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第二代社長莊昭典接手,成為當時西螺地區唯一可合法生產醬油的公司。
▲簡報室內介紹丸莊醬油成立脈絡。
1945年台灣光復後,市場重新開放,品牌以「丸莊醬油」之名重回自由市場。第三代經營者莊英烈接手時正值戒嚴,受限於文化戒嚴,未能申請「丸莊」專利,因此又將品牌改為「圓莊食品工業公司」。
雖然品牌命名上幾經波折,但堅持手工釀造品質的初心從沒改變,一直到1996年解嚴後,各方思想趨向多元開放,品牌得以正名「丸莊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西螺位於濁水溪下游支流處,溪流沖積為平原,自古以農業為主,有「台灣穀倉」的美名,西螺小鎮至今已有三百餘年,也因為擁有得天獨厚的清新空氣和乾淨水質,因此釀造出來的醬油特別甘醇。
▲黑豆蔭油釀造過程。
2006年經濟部工業局輔導丸莊醬油為觀光工廠,經過轉型,原本傳統醬油釀造工廠,2008年正式以觀光工廠的身分對外開放。在遊客漸增的同時,許多人都有同樣的疑問:「西螺盛產黑豆嗎?為什麼西螺的黑豆蔭油那麼有名?」因此丸莊也希望能做到黑豆在地化,在農委會、農民以及各方的協助,最終於2012年逐步達成了黑豆蔭油完全在地化。
丸莊醬油製作過程相當緩慢,先將黑豆蒸熟,經過溫度及濕度管控,7天後取出清洗,之後再放進大缸內發酵4-6個月,這過程就叫「蔭」,生產出的醬油就叫「蔭油」,因此我們常聽見黑豆蔭油即是如此。
▲醬油沉澱桶。
蒸煮完的醬油要放入沉澱桶內靜置7天,讓雜質沉澱。在木桶底部有兩個出油孔,待靜置一段時間後,就可以接管,讓清澈的醬油流入瓶內,當然這種木桶是最傳統的製作方式,現在都已經採用更為先進且高科技的方式沉澱醬油。
▲濾頭。
過去會先將棉布蓋在濾頭上,之後再將蒸煮完的醬油膏倒入,透過人工手動過濾,濾出醬油膏雜質後再裝瓶。
▲中庭為DIY壺體蔭油體驗處。
來到丸莊醬油觀光工廠,除了看到醬油製作歷史外,也可以體驗製作屬於自己的醬油,體驗價一人NT$300,可先打電話或至粉絲團預約唷。
▲第一曬缸場。
觀光工廠1樓走到底即為曬缸場,也是觀光工廠裡最吸睛之處,這每一缸裡都有黑豆正在發酵,也就是前述「蔭」的階段。
▲第三代經營者莊英烈夫婦臥房。
▲起居室。
起居室約民國60年代興建完成,當時經營者常常會在這裡開會討論或是做業務上的報告。
過去那個年代,許多人從學徒做起,年紀輕輕就跟著丸莊一起成長,四、五零年代,這些員工就像丸莊家族的一份子,吃睡都在這裡生活,因此2樓可看見許多生活的痕跡,廚房、臥室皆可見。
在觀光工廠旁邊有一間「逗遊小舖」,其中一項商品就是由丸莊醬油所滷製的豆干,味道甘甜不死鹹,而且小舖的經營者就是丸莊老闆唷,如果運氣好的話說不定可以遇到他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