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彪彪,喜歡到處走走吃美食,看看風景拍拍照,用文字和照片記錄走過的足跡。旅途中,從一人到兩人,再從兩人到三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活記錄,每篇文章都能回味過往。但我也常常喜歡懶廢在家,我的生活跟多數人沒有不同,只是想用文章記錄生活並與你分享。( 更多關於我 )
我是彪彪,喜歡到處走走吃美食,看看風景拍拍照,用文字和照片記錄走過的足跡。旅途中,從一人到兩人,再從兩人到三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活記錄,每篇文章都能回味過往。但我也常常喜歡懶廢在家,我的生活跟多數人沒有不同,只是想用文章記錄生活並與你分享。( 更多關於我 )
我是彪彪,喜歡到處走走吃美食,看看風景拍拍照,用文字和照片記錄走過的足跡。旅途中,從一人到兩人,再從兩人到三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活記錄,每篇文章都能回味過往。但我也常常喜歡懶廢在家,我的生活跟多數人沒有不同,只是想用文章記錄生活並與你分享。( 更多關於我 )
根據統計,日本為台灣人國外旅遊首選,有去過日本的人應該都知道,日本神社隨處可見,但有沒有發現,受日本殖民50年的台灣,日式神社卻相當稀少?而這座位於苗栗虎頭山公園內的「通宵神社」,可謂是目前台灣少數僅存的日式神社。
說到台灣日式神社的消失,就要從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說起。1945年末,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政府遷都台灣,為了將台灣中國化,做為反共基地,亦要消除日本殖民痕跡,1955年台灣省政府發布公文,應將日本遺物拆除,1974年內政部更直接頒布《清除台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第一條即為「日本神社遺跡,應即澈底清除。」殖民遺跡保存與否爭議就先暫不論,但由此便可知,為何台灣的日式神社幾乎蕩然無存,北台灣目前僅桃園神社及通宵神社保存最完整。
甲午戰爭後,台灣成了日本殖民地,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軍南下駐紮通霄,地方人士因而建造了「通霄御遺跡地紀念碑」紀念此事,此為通宵神社興建之因。
▲通宵神社的鳥居與拜殿。
1937年通宵神社竣工,主要祭祀天照大御神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二戰結束後,1947年拜殿改為通宵忠烈祠,屋頂改為閩南式燕翹脊並加了國民黨黨徽,改奉延平郡王及先烈義士。
▲表參道兩旁的石燈籠。
通宵神社1999年因921大地震受損,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05年修復完成。雖然神社某些部分已拆除,但依然保留參道、石燈籠、鳥居、拜殿等,現在來到此處還是可以感受到濃濃日式氛圍。
通宵神社範圍不大,走走逛逛不需半小時就結束了,但在神社後方山上有一座台灣光復紀念碑,看似不起眼的紀念碑,其中紀載的歷史足以影響兩大國之間的戰役。
穿過林蔭道,走過長階梯,在海拔不到100公尺的虎頭山上豎立了一座紀念碑,仔細看上面寫了「台灣光復紀念碑」,但日本原名為「日露戰爭紀念碑」或稱「日俄戰爭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904年日本與俄羅斯戰役,之所以會寫「露」,是因為以前日本對俄國稱呼為「ロシア」(Roshia),漢字寫做「露西亜」,因此「露」指的即是「俄」羅斯。
▲原日俄戰爭紀念碑,現為台灣光復紀念碑。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在戰爭初期敗給了日軍,為求勝利,緊急從歐洲召回波羅的海艦隊準備襲擊日軍。艦隊途經台灣海峽之時,恰巧被駐守在虎頭山的三位士兵以望遠鏡看見,迅速電示日本,日軍接獲情報調軍埋伏,一舉殲滅波羅的海艦隊。為了紀念這場戰役,特別在虎頭山上立此紀念碑。
這段日俄戰爭歷史在地方廣為流傳,但苗栗縣文化觀光局翻遍史料卻無發現這段記載,反而有些資料顯示這段歷史並非真實,因此歷史真相為何還有待考證。
▲紀念碑背面標註日期。
此紀念碑在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後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上面明顯可見原刻字樣被水泥抹去的痕跡,其中「碑」字還誤植為「埤」,留存至今。紀念碑造型如同船艦巨砲,旁邊還有鐵鑄船錨,富有海軍意味。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認為與通宵神社同期建造,概念一體,2024年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
▲砲管。
在紀念碑附近的砲管原位於通宵神社,整建虎頭山公園時將砲管移至紀念碑旁。有人說是鄭成功留下的兵器,也有人認為是日軍駐營所留,但實際上此砲管不通,非作戰所用,推測應是敬獻神社的禮器,但實際作用為何有待考證。
▲觀景台。
紀念碑旁的觀景台,景觀遼闊,一望無際,臨近台灣海峽,一眼就可以看見遠方海平面,在這兒站上一會兒,就可以明白當時日軍為何能以望遠鏡看見俄國艦隊駛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