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彪彪,喜歡到處走走吃美食,看看風景拍拍照,用文字和照片記錄走過的足跡。旅途中,從一人到兩人,再從兩人到三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活記錄,每篇文章都能回味過往。但我也常常喜歡懶廢在家,我的生活跟多數人沒有不同,只是想用文章記錄生活並與你分享。( 更多關於我 )
【高雄左營景點】再見捌捌陸──台灣眷村文化園區 | 跨越大時代追尋一把青記憶
「那個年代,後來想起來像傳說。傳說很多人聽過、看過。那些真真假假混在一起的事,沒人知道最後怎樣了。」電視劇《一把青》將那個時代形容成一個傳說,動盪的年代離我們不遠,但經歷過的人卻一個個漸漸消逝。那段歷史,僅能透過老兵口述,拼湊成一段課本未提及的回憶。
眷村是我國特有的居住類型,1949年,軍人及眷屬們隨國民政府來台,一時間湧入了一百二十萬左右的軍民,政府為了安置大量軍眷移民,開始興建房舍或利用日本遺留下的宿舍,依照軍種、職業、特性等等,安排軍眷入住。2005年國防部統計,列管眷村共有886處,因此園區名稱取名為「再見捌捌陸」一來是致敬過去,二是期許眷村活化再生。
眷村是高雄重要的文化資產,不僅保存著許多回憶,也保留了舊時代建築。高雄眷村最特別之處是同時擁有陸海空三軍眷舍,近90公頃的眷村文化景觀,可居全國之首。一九八零年代政府推動眷村改建,1996年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更加速眷村的消失。2014年高雄文化局推動「以住代護」計畫,民眾可以以較低的費用入住眷宅,但要負責修建維護房舍,以此逐漸開創眷村維護,2018年7月「再見捌捌陸──台灣眷村文化園區」亮相,以主題的方式,展現眷村文化。
眷村文化園區以海軍為主的明德新村所改建,佔地近2萬坪的園區分為四大棟展覽空間,分別為「眷村共生基地」、「眷村時代館」、「眷村.潮」以及「眷村俱樂部」,隔一條巷子也另規劃了「將軍好宅」和「轉角壹貳壹」。
由於每一棟展間都需要脫鞋,為了方便穿脫,園區有免費提供室外拖鞋供使用。
明德10號「眷村共生基地」
最靠近園區入口處的房舍,主要販賣抗戰時期創意物品,希望能透過不同的方式呈現眷村新生命與新風貌,讓遊客保留下回憶。
這裡販賣的紀念品相當多元豐富,發揮創意,新製物品融合了抗戰時期的特色,將舊時代回憶收藏。
除了別具特色的商品外,商店內也使用了許多舊物品裝飾,擺在檯面上是一台我不曾使用過的電視,但卻乘載著過去的歡聲笑語。
置於角落的老舊電話藏著老兵話語,只要依照步驟按下對應按鈕,就可以聽到河南、江蘇、浙江等地的濃濃鄉音,很有趣。
明德2、3號「眷村時代館」
「眷村時代館」主要在訴說1949年後漂流及落定的烽火歲月,讓我們更了解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軍人及其眷屬從大陸來到台灣的情景。
文章開頭有提到,國民政府為安置來台軍眷,除了自行搭建簡易的克難平房外,另一種即是接受日本人遺留下的房舍。由於日式宿舍在工法、格局上有一定水準,居住品質較佳,因此多由國民政府的高級軍官所居住,而明德新村本就是日籍高階將領所居之地,因此每一戶佔地都很大,也是全台眷村裡少見的大坪數格局。
▲眷村時代館平面圖。
從平面圖可以看出這間眷舍真的滿大,不僅展覽介紹風雨飄搖的年代,也有展示出當時的生活場景。
許多珍貴的老照片,數位化後再輸出,成為展覽的一部分,留下了不少歷史見證。
逃難時,一箱一箱地將家當運到台灣,初期總想著有一天一定能反攻大陸,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生活,因此一開始許多眷村過得較克難,軍人也常常利用軍用品裡零碎的材料,重新製造成生活用品。
▲海軍中校夏季軍常服。
一套制服以及無數徽章、獎牌,除了榮耀之外,更是一份對國家的責任感,每一個物品都喚起了戰時的驚險記憶。
這樣的家中擺設是不是很熟悉?現在應該也滿多人家中還是維持這樣的擺設吧!電視中不停播放當時畫面,非常符合當時的情境。
如果曾經走過那動盪年代,對磁磚鋪成的水槽及灶台廚房應該不陌生,紅磚地、洗衣板、鐵製餐盒等,一景一物彷彿都是那麼地熟悉。
外省的美食佳餚,從舌尖滑進喉頭,飽足了胃也暖了回憶,每一道家鄉味都不自覺地牽動著神經,回想過往。
明德4號「眷村俱樂部」
這裡主要是以眷村文藝為主,1954年創辦《創世紀》詩刊的知名作家──瘂弦、洛夫、張默都是在眷村長大的孩子,其主張為「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而他們對新詩的見解,深深地影響了台灣文學。
▲眷村俱樂部平面圖。
從大陸來台的軍眷,將當時的娛樂也一併帶來,在那數位及電子產品不發達的年代,崑曲、京劇、電影等戲劇娛樂了大眾,美式文化也隨著美軍駐台影響了生活。
昏暗的房內,復古的美式酒吧,可以想像當時的歐美娛樂已然融入台灣,創造出更多元的文化。
▲《石室之死亡》節錄──洛夫。
用投影燈將創世紀詩社的作品投射在桌面上,以輪轉的方式展現詩人哀愁。
長長的日式廊道以及玻璃拉門,不難看出明德新村承接了日軍宿舍。
明德11號「眷村‧潮」
「眷村‧潮」裡演繹了眷村保存浪潮,政府在土地重劃的過程中拆遷了不少眷村,全盛時期全台多達886個,但目前由國防部所認定的眷村僅剩13處,雖然大部分軍眷都已遷出眷村,不過曾經存在於大時代的特殊居住形式,到現在仍然是許多人小時候的回憶。
眷村發展大約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最初期軍眷大量來台時,將領階層住在日本遺留下來的房舍,其他軍人則以竹子、稻草、泥巴等建材,搭建起簡易克難平房,之所以會如此簡陋,主要是因為當時國民政府「一年準備,兩年反攻」的口號下,多數人認為在短短幾年內就可以回到大陸,因此房舍都較為簡陋。
一直到1956年,就當時局勢而言,反攻大陸似乎遙遙無期,為改善居住品質,由婦聯會發起向外募款,這時的建材就是使用較為堅固的磚、瓦、鋼筋混泥土等,空間規劃也擴大,這時期「家」的歸宿感也較重。
1980年代後,因居住安全、社區公共安全,還有房舍與周遭景觀不協調等等考量,國防部頒布政令,以都會區為主的眷村開始改建,一戶戶平房拆除,蓋起了一棟棟高樓。
1990年代開始檢討改建成效,近年來更掀起眷村保存風潮,結合「社區總體營造」及「再造歷史現場」等文化政策,活化了眷村老宅使用,直至今日這股風潮亦持續進行中。
戶外擺放了許多老舊課桌椅以及裝飾藝術,為明德新村增添了文藝氛圍。
說起眷村,說起老兵,那些人真的離我們好近好近,但似乎又好遠好遠,曾經為國家奉獻青春的軍人,現在都已垂垂老矣,更或者已經與世永隔,白先勇《一把青》描述了曾經的英雄,撤退到台灣的無奈生活,又想起樂府詩〈十五從軍征〉裡,軍人退伍歸鄉後的淒涼,每每想到都不自覺地感覺心酸酸。
再見捌捌陸──台灣眷村文化園區Information
-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2、3、4、10、11號
- 電話:(07)581-2886
- 營業時間:
週一休館
週二至週五11:00-17:00
週六、週日 10:00-18:00
- 現場導覽:請先電話預約
週二至週五 11:00、13:00、15:00
週六、週日 10:00、12:00、14:00、16:00
- 相關連結:官方網站/粉絲專頁
✧推薦閱讀✧